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屈原不死就没有端午节吗?
推荐语:石窠窠臼自愚回答了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屈原不死就没有端午节吗?,先说屈原为什么投江而死。一般认为,屈原投江而死的说法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到
先说屈原为什么投江而死。一般认为,屈原投江而死的说法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到,屈原作《怀沙》之赋后,“於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提到了屈原死亡的方式“怀石”投江,地点是在汨罗江。其实,早在西汉贾谊所作的《吊屈原赋》的序里,就说到屈原“遂自投汨罗而死”。都说到了屈原死的方式投江,地点汨罗江。至于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的时间点的说法,是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来的传说杂记才有的。在《隋书•地理志》,有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的记载。不过五月望日与五月五日还是有出入。如果《怀沙》可以被视为屈原的绝命诗作,首句有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孟夏,指农历四月。“孟夏”过后即为五月“仲夏”,似乎可以推测屈原五月投汨罗而死,但是否是在五月五日还需要论证。古代自杀的方式有很多,投河、绝食、自缢(自经)、自刎(自颈)、吞金等等。自杀者采用某种方式自杀,似乎与其自杀的动机没有必然的联系,一般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有些方式和自杀者的地位、性格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如娥皇、女英为舜帝投湘江而死,屈原投江而死,杜十娘投江而死;绝食而死的如伯夷、叔齐。其它如烈女自缢、将士自刎等等。屈原《湘夫人》慕娥皇女英,她们投江而死也许对屈原是一种暗示和引导。因而,屈原选择投江而死不是偶然的,常年被流放在江湖之间,于水流为伴,不能寄情于山水,寄高尚的灵魂于江河的灵动、充盈、洁白清澈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渔夫》中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怎能让清白无比的身体,沾染上污秽不堪的外物?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灰尘呢? 《悲回风》“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要让自己的尸体浮过江淮奔入大海,去追随伍子胥方能求得心灵的安适!在老病枯槁、国破家亡绝望之际,屈原选择自投汨罗而死,与其高洁的气质有一定联系。屈原一直以佩戴香花、美草、美玉、明珠以显示自身的志行高洁,一首《离骚》中“兰”出现了11次。"纫秋兰以为佩",佩兰以喻志行高洁,兰者,花之君子者也,亦有了后世的君子兰。古人视投河自尽为最高层次的一种死亡选择。虽然说死亡是尘归尘,土归土,但是人本来就从水里来的,人类的祖先比猿猴更早的研究观点是水中的鱼,自水来了还水去。婴儿滋养诞生于母亲子宫中的羊水中,垂老最终回归水中,是为圆满轮回。第二个问题,屈原不死就没有端午节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确实有点似是而非。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现在的定论都是端午节古已有之,是屈原的名节芳华使得端午节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端午节一般认为源自先秦的夏至节,节俗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有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杂以巫医活动。到了汉代有了正式的端午仪式典礼,端午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重大节日。大致在东汉后期,端午节俗与纪念屈原有了联系。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来,屈原成为端午节俗祭祀的主角,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题,现在的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等节俗到了唐代就基本定型了。至于五月五日确定为端午节,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的端午节应该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而不是某一天。曾触动国人敏感神经的韩国江陵端午祭节申遗,其端午祭节就为期二十天至一个多月。夏至节的日期,一般在三代古历中切合农事活动的夏历五月、即仲夏之月的五日前后。将端午固定在五月五日,一种解释可能是随着阴阳五行说的盛行,以阴阳消长来说明时节变化,以五行配四时、五方而尚“五”,遂将端午节固定在五月五日了。据先秦和汉代的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将仲夏五月视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将五月五日视为阴气萌作、“感阴气成者死”(《礼记•月令》疏)的凶日,故在五月五日恐怕物生不茂、人命不长而主要举行各种禁忌和祈禳活动。端午节可以说是屈原那个时代的死亡日,恐惧日、灾难日,禁忌日,如不能生火,死去的亲人魂魄会回来的民间传说。那么,屈原选择了端午节这个肃杀悲情的时间自投汨罗,却有寄希望于自己一死,会让朝野震动,君王改弦更张,就是为死谏了。后世万分推崇屈原的北宋文豪苏轼做《屈原庙赋》曰:“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无论如何,虽然屈原最终没有能拯楚国大厦之将倾,但“三闾大夫”志行高洁,忠君爱国的形象也因端午彪炳史册,年年追忆。唐伯虎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和李白的一句诗:“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作为结尾。
其他网友观点端午节始于远古,主要是一种祭祀仪式。在屈原投汩罗江以前早已有之,自屈子以后便成为缅怀的之节,是因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此日,也可以怀念吴国忠相伍员(字子胥,楚国贵族。因其父兄遭楚平王冤杀,逃离入吴,后得公子光重用,鱼藏剑计杀吴王僚,助其登位,是为吴王阖闾。阖闾崩,其子继位,乃吴王夫差也,听伍子胥建议启用孙武为帅。伍员、孙武击败楚将囊瓦,直入郢都,楚亡。伍子胥掘平王墓,鞭三百碎其尸,楚人无不掩面而泣!后,楚臣申包胥求救于秦,秦王不理,申包胥恸哭于秦庭七天七夜,终感动秦王出兵救楚,撼吴复楚。二胥皆楚臣,申公更清澄。屈平知有鉴,楚也实难存!)。还可以纪念孝女曹娥。穿林入徑獨行遲,菊熟蘭芳仲夏時。伫倚江欄江海念,愁臨故地故人思。曹娥身去空餘孝,屈子魂歸好咏詩。日暮舟停風漸寂,月明滄浪問誰知。一一端午江行(閬水漁民白溪釣)
其他网友观点自从楚国与秦国交战战败后,楚怀王很是不甘心,于是他就想再次与齐国联盟。这个时候,秦国的新国君秦昭襄王继承了皇位,上位后秦昭襄王非常“友好”的给楚怀王谢了一封信。信上说相约楚怀王到武关(今陕西丹凤县),表示想要面对面的签订友好盟约。此时的楚国大夫是屈原,屈原极力的劝说楚怀王不要去,这必定是秦国的一个圈套,等着大王往里钻呢。事实证明屈原说的是对的。楚怀王未听屈原所劝执意要去武关。在刚一进入武关的那一刻,后路立刻被事先安排好的秦国士兵给截断了。在楚怀王与秦昭襄王见面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将楚国黔中地区割让给秦国。楚怀王不同意,拒绝了秦昭襄王。然后就遭到了秦昭襄王的软禁,并安排人去告知楚国,让他们拿着土地过来赎他们的国君。当楚国大臣们得知楚怀王被秦昭襄王关押软禁后,朝野上下十分气愤,拒绝了秦国蛮横无理的要求,并将赵国太子熊横立为国君。熊横被称为楚顷襄王。楚怀王被秦国关押了一年多,受尽了苦难与折磨。最终病死在秦国的土地上。楚国人因此非常愤怒,大夫屈原对此更是怒不可遏,他便劝楚顷襄王广招人才远离卑鄙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士兵,为楚怀王的死报仇雪恨。屈原的劝告不仅没有奏效,反而却引来了令尹子兰与晋尚等人的不满。他们这群人一旦有机会就会在楚顷襄王面前诋毁污蔑屈原。楚顷襄王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将屈原大夫的职位革去,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无奈只好从命,到了湘南之后,屈原经常在汨罗江(今湖南省东北部)周边徘徊,吟唱着悲伤的诗歌。有一天,屈原正在汨罗江边漫步,碰到一位渔夫。渔夫看见屈原很是惊讶,说道:“先生不是出国的大夫吗?怎么现在到了这步田地?”屈原无奈的说道:“我能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很多人都是肮脏的,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很多人都喝醉了,而唯独我清醒”公元前289那件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再也忍受不了如此屈辱的活着。于是他抱起一块沉重的石头,走到汨罗江选择了跳江自杀。周边的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着急忙慌的划着小船去救他。他们在汨罗江中打捞了很长时间,最终也没有打捞到屈原的尸体。之前与屈原相遇的渔夫十分难过,于是他来到江边,将装在筒子里的米撒向了汨罗江,表达了他对屈原的哀思。在屈原跳江自杀的第二年五月初五,当地的百姓门想起了这是屈原跳江一周年的日子,他们将小船划到汨罗江的江面上,将装满筒子的米撒到水中去祭祀他。后来人们将盛米的竹筒子改为粽子,然后将划小船定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行为渐渐成为了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的五月初五成为端午节,纪念屈原。屈原生前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其中非常有名的《离骚》。这篇诗歌中指出屈原是如何的痛恨卖国小人,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
其他网友观点端午节是中国龙节一一不是以屈原投江自尽立的节日端午节本意是商品交换成功、投票选举竞争出的优胜者为名品丶担任领导等内容的节日。有道德的人不看重交换获胜成功丶当选的荣耀。屈原投江自尽,正是以死抗议不实行竞争胜出参加交换、票决的不民主社会,警醒人们:要懂得端五节的真意,不是以屈原投江自尽立的端午节。因为,端午比屈原早得多。五月五,重五重龙,就会产生踢皮球的"二龙戏珠”,即“头儿多相靠,龙多旱,厨师多了不做饭。”所以,要从两个商品丶头儿丶领导中交换丶票决(午马)出一个,"端”正而不互相推靠的作风和搞宗派的思想。传统习俗可证:1.吃粽子。"粽"(以"米"反“宗”派)子是勾股三角形,不看重包装(草叶)锦衣职务。2.赛龙舟竞争获胜票决,大家没二话。重五丶5的平方=3(竞争)的平方十4(规则)的平方=25、二(牛)十(鸡)五(龙)。因此,《论语》说"割鸡(十)焉用牛(二)刀"。所以要开平方,五(龙)=三(虎)加四(兎)<七(午马)的端午。3.端午节有门上挂艾叶(恰爱那)、吃鸡肉(分割鸡十为五)、门板上贴一对黄老虎(竞争)等传统习俗。一句话,端午文化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中心、核心、好、行(中的意思)的"成"(古成字是“戊”中加“午")功方法。你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端午的文化要求做了,就成功。否则就是一个失败的人。总之,我们每一个人办事或教育后代,要分清过端午节与主观意识,要知道其文化内涵:敢于竞争,靠交换票决端正人品和家庭与集体的社会风气,才能成功。(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观点1.楚国被秦国所破,被流放江汉的屈原知道消息后就悲愤投江殉国了。2.经过考古学家们研究,如今已经可以确认端午节起源于古百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节日活动,龙舟是祭祀活动用具,粽子是祭品。3.此外,端午节历史名人在屈原之前便有介子推和伍子胥的端午纪念习俗先流传。4.近年来,经历史学家、学者们(如胡适等)考据研究显示,历史上屈原此人是否真实存在很值得怀疑,新版教材上历史名人篇已经把屈原删去了。5.综上,可以确定的说,有没有屈原,端午节都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