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推荐语:石窠窠臼自愚回答了上官婉儿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上官婉儿可以说是命运曲折、生前显赫而又不得善终的唐朝一代才女。命运曲折: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由于为

优质回答:

上官婉儿可以说是命运曲折、生前显赫而又不得善终的唐朝一代才女。命运曲折: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由于为唐高宗李治起草了废除武则天皇后位的诏书,被武则天记恨,旋即遭到了满门抄斩。不满周岁的上官婉儿和她的母亲虽然免死,但被罚作皇宫的奴婢。上官氏来源,一种说法是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子兰为上官邑(河南滑县东南)大夫,这位子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今为姓,称上官氏。有学者就直言《史记》中构陷屈原的小人,上官大夫就是子兰。但还是难免让人怀疑。《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中,明明白白就告诉我们屈原的政敌中,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是两个人。“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没法直接得出“上官大夫就是子兰的判断。”可能就是一桩公案了。生前显赫:大周武则天时,就深得武皇欣赏,掌管宫中制诰(起草诏书)多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先被封为婕妤(唐制,代世妇之一,比武则天当年的“才人”高了两等),后再被封为昭容(唐制,九嫔之一,比武则天当年的“昭仪”低了一等),并担任内舍人,继续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一时操弄权柄,炙手可热。一代才女:上官婉儿也是才华出众的女诗人,对唐朝的文学发展有较大贡献。曾建议唐中宗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受中宗委托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资治通鉴》“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32首。现选取“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供大家欣赏。三冬季月景龙年,万乘观风出灞川。遥看电跃龙为马,回瞩霜原玉作田。鸾旂掣曳拂空回,羽骑骖驔蹑景来。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翠幕珠帏敞月营,金罍玉斝泛兰英。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这首诗描写的是上官婉儿随从中宗李显,出游新丰温泉的皇家威赫奢华景象。景龙是唐中宗在位时昏聩无能岁月最后三年的年号(公元707—710年)。辞藻华丽,铺陈恣意,为皇权歌功颂德,更希望“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然而历史总是会跟人开玩笑,不到三年,上官婉儿就被武则天的孙子李显的侄儿玄宗李隆基所杀。顺便说一下,新丰是现在只是西安市临潼区的一个镇子。临潼华清池温泉因白乐天的“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而为世人熟知。古代的新丰反倒是包括临潼大多数区域像“铁岭”那种大地方。相传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之后,其父刘太公因思念故里,每每闷闷不乐。为此,刘邦命令在国都长安附近的秦国故地骊邑(今西安市临潼区),仿照家乡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的里弄布形式,重筑新城,并将故乡的父老故友连带鸡犬旧物悉数迁居于此。据说新丰城建造得跟与刘邦老家丰邑一模一样,甚至各家的鸡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门户,遂留下一句成语“鸡犬识新丰”。到了刘太公薨了,刘邦就正式下令将骊邑改名为新丰,意为新的丰邑(县)。不得善终:公元710年,唐中宗被皇后韦氏及其女安乐公主“相与合谋,于饼中进毒,……崩于神龙殿”。相王李隆基利用唐御林军——万骑发动政变,拥立自己的父亲武则天唯一在世的儿子相王李旦继位。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一道被诛杀。唐中宗被毒死后,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谋草遗制,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及隆基入宫,昭容执烛帅宫人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上官婉儿自以为她有与太平公主曾拥护李唐道统,反对韦后专权的功劳,但是,还是被玄宗李隆基所杀。李隆基诛杀上官婉儿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一般的观点认为李隆基是忌惮上官婉儿与自己姑母太平公主结党势力,上官婉儿又是同自己的祖母武则天、婶母韦后专权时的勋亲故旧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曹规萧随,日后难免再演出“牧鸡司晨”之祸,于是“斩于旗下”,一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殒。本来这段李唐旧事就此沉寂下去了,201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发现了一座唐墓,并判断墓的主人就是上官婉儿。同年11月,考古研究员表示葬墓遭到大规模、有组织的破坏行为,并提出:很有可能是"官方毁墓"的行为。上官婉儿墓的发现,又让1300年前,围绕上官婉儿的身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离奇的事情,再次引人注目。一般认为,公元712年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次年,李隆基突然起事,赐死太平公主,下令铲平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坟墓。上官婉儿被认为是太平公主一党,在铲平武攸暨坟墓时,上官婉儿墓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毁。据此,应该是李隆基下令进行的官方毁墓。略评:权术不能与权谋相提并论,见风使舵能保一时富贵,难保一世平安。游走于唐王朝最高权力场,“一入红尘深似海”,上官婉儿确实很难置身事外了。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宠臣、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闺蜜、武则天的儿子李显的嫔子,武则天的儿媳韦香儿的同谋、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的XX(说不清道不明),人物关系已经够错综复杂了。但要说到在强势母亲武则天阴影下软弱无能的中宗李显,也不逊色,他被好事之人称为史上最牛皇帝,因为他是皇帝,他老爸是皇帝,他弟弟是皇帝,他儿子是皇帝,他侄子是皇帝,他妈也是皇帝,网友称为“六味帝皇丸”。一笑!文中多引用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官婉儿墓志铭中描述了她明丽不凡的一生,连她的死亡也表达的比较隐晦,也反映了不少与正史有出入的内容,然而还是野史,以待研究论证了。正所谓:追往事,刀光剑影;笑红尘,以史鉴今。

其他网友观点

上官婉儿一生经历了很多故事,也见证了唐朝那段多事之秋的历史,她是一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性,浑身上下散发着热情奔放的大唐气质。上官婉儿出生于官宦世家,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祖上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汉武帝临终前托孤于四位重臣,以辅佐幼子刘弗陵(汉昭帝)管理江山社稷,左将军上官桀就是其中一位。上官婉儿就是由上官桀一脉相承的后代。上官婉儿的祖父名叫上官仪,大唐初年的名臣,唐太宗李世民的忠实拥护者。也许正是怀着那份对李氏江山的眷恋之情,上官仪才坚决抑制武则天篡夺权力的野心,但是最终给唐高宗李治背了锅,落了个被满门抄斩的下场。由于当时的上官婉儿还是一个襁褓之中的婴儿,因此武则天发了慈悲将她与母亲赦免,但还是充入宫廷为奴。在逆境中改变命运需要一份坚强,上官婉儿的母亲相信女儿总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于是从小就让上官婉儿学习儒学经典及诗词歌赋。上官婉儿非常聪慧,也很刻苦用功,14岁时已经博览天下名书,且能出口成诵。武则天爱惜人才,再听说了上官婉儿的事迹后,马上召见,并对其当面考核。果然,上官婉儿的才学让武则天倾心不已,随后就把她留在身边,做了贴身秘书。从此上官婉儿实现了从宫奴到正常人的转变,而且前途不可限量。论才学,上官婉儿就是女版的曹植,因此每遇宫中举办一些比诗斗赋的大会,她又当,又做评委,独领风骚。武则天晚年生活开放,宫里所能见到的人,除了太监就是她所宠幸的男宠。一来二去,上官婉儿就与这些人熟悉起来,并且对一个名叫张昌宗的男宠日久生情。后来竟然发展到眉来眼去,甚至还不限于此。武则天发现后非常生气,马上就要处死上官婉儿,好在张昌宗跪地哀求,武则天网开一面,只给上官婉儿受了黥刑,因此在光洁如玉的额头留下一道伤痛。不过,后来上官婉儿在伤疤上纹了一朵梅花,反而又增添了几分妩媚。公元705年,以八十岁的老宰相张谏之为首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统治的时代结束。随后,中宗李显复位,上官婉儿受宠,并晋升婕妤、昭仪,最终还进入了唐朝的权力中心。原来中宗皇帝太过软弱,复位后权力就由皇后韦氏掌握,而上官婉儿不仅在政治上支持韦皇后,而且为了巴结韦皇后,还将情夫武三思拱手相让。如此一来,上官婉儿与韦皇后真成了一条线上的两只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带坏了一帮男人,武则天天称帝,带坏了一帮女人。韦皇后就是武则天的忠实粉丝,所以篡位的野心呼之欲出。这样一来,韦皇后就与太子李重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初引发政变。李重俊率领300甲士杀入宫中,结果仅在在杀死武三思后,上官婉儿稳住局势,随后救兵赶到,李重俊兵败被杀。通过此次事件,上官婉儿在中宗与韦皇后心中的地位又得到提升。公元710年,韦皇后及女儿安乐公主母女二人对皇位发起了最后的冲刺,中宗李显被毒身亡。此时韦皇后既想继位,但又底气不足,于是又把李重茂立为太子,打算从长计议,但是武则天的成功之路必须要复制。结果,韦皇后的如意算盘很快落空,因为临淄王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抢先一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宫中,韦氏母子双双毙命,上官婉儿也被诛杀。其实,上官婉儿已经预见了事态的发展,于是他提前就向太平公主靠拢,结果事变当天上太平公主仅在幕后操纵,而带兵杀入宫中的是李隆基。上官婉儿与幼年时的李隆基有着如同母子一样关系,但是有一次李隆基正好撞见了上她与别的男人偷情时不堪入目的场景,因此上官婉儿的美好形象在李隆基幼小的心灵中瞬间崩塌。而如今,上官婉儿又成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的帮凶,所以李隆基认为上官婉儿必须死。总结:纵观上官婉儿一生,她从没停止过对权势的追逐。谁有权势就依附谁,至于公平正义,难分、她亦不想分,她只知道只有权势才能带来想要的一切,同时也才能俯视别人。所以,上官婉儿的一生很不幸,但又不失幸运,幸运的是虽然身世凄厉,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幸的是生命短暂,如惊鸿一瞥,始终都没有走出权力争斗的漩涡。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其他网友观点

大家好,我是头条号的作者史遇春,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我曾有一篇《才华可比班婕妤的英奇女子:大唐昭容上官婉儿》,仅作参考而已,全文如下:一、出身名门望族上官婉儿的出身,可以追溯到西汉的上官桀【西汉外戚、大臣,汉昭帝(刘弗陵)上官皇后祖父。】。上官婉儿的高祖父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上官婉儿的曾祖父上官弘,曾任隋江都宫福监。上官婉儿的祖父是唐高宗(李治)时的宰相上官仪。二、株连入宫为奴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仪因替李治起草废黜武则天的诏书,与子上官庭芝一起,被武则天诛杀。其时,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其母郑氏,一同被配没掖廷。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教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她不仅能够吟诗著文,而且还明达吏事,其人聪敏异常。三、幸得女皇垂青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武则天召见时年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校。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成章。其文意旨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犹如夙构而成。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命令,免除上官婉儿的奴婢身份,并让她掌管宫中的诏令。据上官婉儿的墓志记载,她十三岁时为才人。有人推测,这大约是武则天为了免除上官婉儿的奴婢身份而给予她的名份,其实,她并无“十三为才人”之实。后来,武则天称帝,大周朝廷的诏敕,多出上官婉儿之手,时人称其为“内舍人”。不久之后,上官婉儿又违忤旨意,罪当死刑,但因武则天爱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不过,仍处其以黥面之罚。事后,上官婉儿精心侍奉、曲意迎合,甚得女皇武则天欢心。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出自《景龙文馆记》,《旧唐书》为圣历年)开始,武则天又让上官婉儿处理百司奏表,并参决政务,于是,其权势日盛。四、晋封中宗昭容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神龙政变之后,唐中宗复辟,他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诏令起草,仍深被信任,又拜其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多有往来,她曾多次劝说韦皇后行武则天故事。于是,韦皇后上表请求:全国士民百姓,一律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又请求:天下百姓,二十三岁才算成丁,至五十九岁就免除劳役;改易制度,以收取人心民望。类似请求,李显都予以准许。上官婉儿还向韦皇后推荐武三思,并将武三思领进宫中。随后,李显便与武三思商议政事。从此,张柬之等人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制。不久,武三思凭借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等五王,一时间,武三思权倾人主,不可一世。据传,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她在其所草拟的诏令之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室李氏。因为这样,以致于让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矫诏发动羽林军三百余人,在武三思、武崇训府第将二人杀死,并诛灭其亲党十余人。随即,李重俊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击阁门,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韦皇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行弑皇后与陛下。”李显和韦皇后一时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并下令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率飞骑二千余人,臀肌在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很快,李重俊兵败被杀。不过,据上官婉儿的墓志记载,事情大有不同,墓志说:上官婉儿曾四次向李显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上官婉儿制止立皇太女的行动都没有得到李显的准许。最后,她还曾以死相谏:喝毒药后,因太医紧急救治,上官婉儿才得以保命。上官婉儿深得李显、韦皇后信任,专秉内政。其间,其祖父上官仪一案也被平反,朝廷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追赠上官庭芝为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此后,上官婉儿还经常劝说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的词学之臣,欢宴游乐,赋诗唱和。每次宴乐,上官婉儿都会同时代替李显、韦皇后、安乐公主作诗数首。其诗语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于大臣所作之诗,李显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金赐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上官婉儿还酷爱藏书,曾藏书万余卷,所藏之书均以香薰之。百年之后,其书流落民间,依然芳香扑鼻且无虫蛀。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去世后,被超朝廷追谥为节义夫人。上官婉儿还上表,将自己的品级降婕妤,以示对母亲的哀悼。不久之后,她的品级又被恢复。李显还派人在上官婉儿的居处穿池筑台,穷极雕饰,并常引大臣宴乐其中。当时,宫禁宽疏,允许宫内官员任意出入。上官婉儿遂与一些宫官在宫外购筑宅第,并经常与他们交接往来,有人便借此而求得高官要职。据传,中书侍郎崔湜,就是因为与上官婉儿在外宅私通,后来遂被引为宰相。崔湜为相,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因罪被贬外州司马。因上官婉儿与安乐公主为崔湜申理,他仍官复原职。五、政变终被诛杀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本年六月,李显突然驾崩,韦皇后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成自己的党羽和族人,于是,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当时,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由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刑事。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遂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登基。当晚,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自己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以此来证明自己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刘幽求拿着上官婉儿拟定的遗诏请求李隆基开恩,但未得许可,上官婉儿被李隆基诛杀於旗下。上官婉儿死后,葬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对于上官婉儿之死,太平公主非常哀伤,她曾派人前去吊祭,并出钱五百匹绢以办理丧葬之事。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七月,复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并谥惠文。据2013年9月出土的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可以确定,她被葬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八月,其墓志盖上已刻有“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据此可知,在上官婉儿死后不久,也即其被葬的时候,她就已经被恢复了昭容的称号,并不是史书所载其死去一年后的景云二年七月。唐玄宗开元初年,李隆基还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并令张说作序。据张说所著《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再结合其墓志,可以推知,应该是太平公主上表请求,李隆基才派人编集上官婉儿文集的 。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六、死后盖棺定论(一)总体评论上官婉儿的才华诗文不让须眉,其人品功过颇具争议。有人赞其文才,有人批其淫媚。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弃者亦有之。她与武则天长达二十七年的共处,也让后人津津乐道。《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都对上官婉儿有记载,但较为偏重她的奉承权贵、淫乱宫闱,操纵政治、控制朝纲的负面事件。(这需从中国自古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着眼思考。)与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人,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至近代以来,上官婉儿愈发被学者推崇。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成为唐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这对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关于上官婉儿私通武三思、崔湜的文字,最早见于五代刘昫的《旧唐书》,在当日唐代的文献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二)历代评价《全唐文》卷十六《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而贤明之业,经济之才,素风逾迈,清辉益远。《景龙文馆记》: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旧唐书·列传一》:婉儿在孕时,其母梦人遗己大秤,占者曰:“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既生女,闻者嗤其无效,及婉儿专秉内政,果如占者之言。《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新唐书·列传一》(王昱):上往囚房陵,武氏得志矣,卒而中兴,天命所在,不可幸也。三思虽乘衅,天下知必败,今昭容上所信,而附之,且灭族!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独使温柔之教,渐於生人,风雅之声,流於来叶。非夫玄黄毓粹,贞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诞异人之资,授兴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博涉经史,精研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唐代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宋代许颉《许彦周诗话》:计之必一英奇女子也。袁枚《上官婉儿》:论定诗人两首诗,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全文结束)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谢谢大家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上官婉儿才华不让须眉,但人品颇具争议。她的代表诗作《彩书怨》,折射出叱咤风云的上官婉儿高冷孤寂的一生。一、流放掖廷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是唐高宗的宰相。公元664年,上官仪替高宗皇帝起草欲废黜则天皇后的诏书,武则天怀恨在心,将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和婉儿的父亲上官廷芝一起处死。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流放掖廷。在掖廷为奴期间,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作赋,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二、女皇宠幸公元677年,武则天慕名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词藻华丽,辞句优美。武则天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封为“才人”,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武则天称帝后,诏敕多出其手,时称“内舍人”。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事后,上官婉儿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深得武则天宠爱和信任,武则天渐渐让她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三、拜为昭容公元705年,张柬之等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第三子唐中宗李显复辟,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又拜为昭容。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母女俩往来亲密,屡次劝说韦皇后行武则天故事,上官婉儿又向韦皇后推荐武三思,李显于是开始与武三思商议政事,张柬之等人从此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制。不久,武三思依靠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室,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公元707年,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余人,杀死武三思并诛其党羽十余人,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韦皇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李显和韦皇后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李重俊兵败被杀。此后,上官婉儿又劝说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李显令她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因此,朝廷内外,吟诗作赋,靡然成风。上官婉儿酷爱藏书,曾藏书万余卷,所藏之书均以香薰之。百年之后,其书流落民间,依然芳香扑鼻且无虫蛀。李显派人又在上官婉儿居地穿池筑岩,穷极雕饰,常引大臣宴乐其中。当时,宫禁宽疏,允许宫内官员任意出入。上官婉儿遂与一些宫官在宫外购筑宅第,经常与他们交接往来,有的人因此而求得高官要职。中书侍郎崔湜就是因为与上官婉儿在外宅私通,后被引以为相的。四、政变被杀公元710年,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六月,李显突然驾崩,韦皇后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党羽和族人,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发动了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拥立其父李旦。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李隆基观看,以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但李隆基深恨她与武氏宗族亲密,遂杀婉儿于旗下,可怜上官婉儿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香消玉殒。曾颠沛流离的上官婉儿渴望通过攀附权势实现自己精彩的人生。然而,权势竟然是最无常最脆弱的东西。上官婉儿生活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她没有真正的知己,也没有真正的朋友,她的身边只有熟悉的陌生人。上官婉儿表面上风光的一生,底子里实际是孤寂的一生。

其他网友观点

我觉得上官婉儿的一生可形容为:从女奴到巾帼宰相,我的人生就是一部《喜剧之王》起先,她是一名出生在掖庭的女奴。不仅身份卑微,吃糠咽菜,每天还要干着数不尽的脏活累活,谁都可以欺负她。可是有时命运就是这般神奇。14年后,这名女奴竟然成了武则天的贴身秘书;27岁时她参决政事,负责起草朝廷所有文件的工作,类似今天的中央秘书长一职;43岁那年她被唐中宗封为二品昭容,更是权倾天下。她不仅在权力的磁场里游刃有余,更让世人仰慕的是她还拥有“执杆称量天下士”的卓绝才华。意思是说她就像一杆秤,可以精确称量出每个文人雅士的才华。这样的女人,风华绝代,旷古绝今。佩环叮当,纤腰款款,上官婉儿从氤氲的历史迷雾中款款地向我们走来……01因为韦皇后和武三思胡作非为,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公元707年7月的某一个夜晚,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他率领御林军三百余人杀向朝廷,把睡梦中武三思等人杀死。李重俊又直奔后宫,打算诛杀武三思的情人上官婉儿。被吓得魂不附体的唐中宗正准备把上官婉儿交给叛军时,还没等他开口,机智的上官婉儿向唐中宗说道:“如果把我交出去就能平息叛乱的话,我上官婉儿万死不辞。怕就怕太子杀了我之后接下来他们就要皇上和皇后的命了。”这番话一下子戳中了唐中宗的软肋。是啊,刀剑无眼,如果这个时候让步,岂不是自毁长城!唐中宗改变主意,没有把上官婉儿交付出去。但喊杀声越来越近。正当唐中宗等人束手无策之际,上官婉儿镇定地带着众人前往玄武门躲避。后来援军赶到,成功镇压了叛军。临危不惧的上官婉儿既救了自己的性命,也拯救了唐中宗和韦皇后。据说这名奇女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神意的色彩。公元664年的某一个夜晚,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杆秤,告诉她这把秤将来是可以用来称量天下的。可惜小婉儿生不逢时。她那位高居宰相之位的爷爷上官仪经唐高宗李治的授意,写了篇废除武则天皇后之位的诏书,结果被处死。还在襁褓之中的小婉儿与母亲郑氏一道被打入掖庭为奴。好在命运并没有完全抛弃小婉儿。坚强且聪慧的母亲郑氏并没有被厄运击倒,在暗无天日的掖庭里面,她每天都悉心教导女儿诗书文史。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小婉儿的才华很快绽放出璀璨的光华。命运的罗盘开始转动。14岁那年,小婉儿的才情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武则天召见小婉儿,并当场出了一道题目考她。小婉儿随即一挥而就,文采飞扬。小婉儿的才华立即征服了素来爱才的武则天,她当即免去小婉儿的女奴身份,并把她留在自己身边做一名机要秘书。幸福来得是那么的突然。几分钟前还是一个最末等的奴隶,经权力魔杖轻轻一点,须臾间就华丽转身为皇帝的秘书了。从此,上官婉儿傲然走出了晦暗的掖庭,大步走向这牡丹盛开的大唐的聚光灯之下。她将和其他同时代的女强人一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历史波澜。02身为武则天的贴身秘书,朝夕面对着这个杀父仇人,上官婉儿她会怎样做呢?如果是普通人,要么坚决不就,要么左右为难。但上官婉儿却完全跪倒在武则天的脚下。血淋淋的现实已教导她权力可以主宰一切,祖父上官仪身上的那些书生的正直和迂腐在权力的磁场里一文不值。而对于武则天而言,这个小才女既没有文人贯有的嘚瑟与不自量力,也没有权臣的阴险狡诈,把她放在身边做贴身秘书十分合适。武则天的确是一个心理超强的能人。心思乖巧的上官婉儿很快就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没过多久,武则天封她为才人。武则天自己入宫那时也是一名才人,同样也是14岁。或许,武则天从上官婉儿的身上依稀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然而世事无常,有一次上官婉儿因一件小事不慎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黥其面”,就是在她的脸上刺字,并涂上墨炭。但这场风波并没有丝毫影响上官婉儿在武则天心目中的位置。27岁那年,武则天授权上官婉儿负责起草朝廷所有的文件,她从此开始介入朝政,成为武则天晚年身边的第一红人。武则天如此厚爱上官婉儿,那上官婉儿是不是也对主子绝对忠心呢?答案是否定的。705年,宰相张柬之联手太平公主合太子李显等人发动兵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提退位,并拥立李显复位。在这场史称“神龙政变”中,上官婉儿起到了关键的内线接应作用。政变需要里应外合,须臾不离武则天左右的上官婉儿自然成了政变者极力拉拢的对象。因为她可以提供武则天的最新情况。政变之后的上官婉儿仕途坐上了云霄飞车。唐中宗李显先封其为三品婕妤,后来又升为二品昭容,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巾帼宰相,连其母郑氏也被拜为沛国夫人。上官婉儿之所以这么快就背叛武则天究其因还是权力的作用。因为她看到83岁的武则天已垂垂老矣,影响力日渐式微。在这种形势下,找一个可靠的下家是上官婉儿最明智的选择。在上官婉儿的心底,不论是武则天还是唐中宗李显,他们都只不过是权力的载体而已。当权者需要她献媚时,她就源源不断地奉献上媚眼;当权者需要她才华,上官婉儿就奉献上足够水平的才华。家族的鲜血早已凝结成上官婉儿心底那一颗晦暗坚硬的疤痂。权势才是她唯一信赖的东西。她从权势中汲取安全感,享受着权力带来的无上的荣耀和无边的风月。上官婉儿的八面玲珑在下面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韦皇后想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她毒死了丈夫唐中宗李显,想让小儿子李重茂接班,自己则垂帘听政。可是如何炮制一份假的遗诏呢?韦皇后自然想到了上官婉儿,指令她在伪造的遗诏上写下让韦皇后裁决军国大事等内容。上官婉儿打心底并不认可韦皇后,但得罪权势熏天的韦皇后肯定是行不通的。上官婉儿也看到另一派力量李唐皇族的势力也已相当强大。宫廷歌舞升平的表象背后其实已是暗流汹涌。权力,既是蜜糖,又是砒霜。看似风光无限玉堂金马的王宫,其实是动辄五步喋血的场所;看似高高在上礼炮鲜花的王位,到处弥漫着浓稠的血腥气。于是,善于骑墙的上官婉儿写下了三条遗诏。1. 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2. 韦皇后全权参决政事;3. 相王李旦(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参谋政事。很明显,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前两条完全是韦皇后的意思,但最后一条又兼顾了李家皇族的利益,这样既两边都不得罪,拿到台面上也合情合理。上官婉儿最根本的目的是把这份遗诏当做自己的护身符。在李家和韦皇后这两派高级别权力猛兽的斗争中,上官婉儿是一只狡兔,一只左右逢源、以求自保的狡兔。可是这份遗诏在后来的唐隆政变中却成了上官婉儿的催命符。当野心日炽的韦皇后与李家皇族终于撕破脸时,唐隆元年6月20日夜晚,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等人带领禁军杀入朝廷。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很快就身首异处。后宫里的上官婉儿听到传来的厮杀声并没有慌乱。镇定自若的她命令宫女点起蜡烛,拿出当年那份唐中宗的遗诏主动打开大门,率领宫女列队迎接李隆基,并呈上遗诏,以表明自己心向李家皇族。可惜这一次命运却对上官婉儿露出了獠牙。颇有政治头脑的李隆基十分痛恨上官婉儿这种聪明过头却没有政治节操的人。随着一声令下,这位才华横绝又心思乖巧的奇女子香消玉损,结束了华丽悲怆的一生。03尽管李隆基杀了上官婉儿,但他还是十分仰慕她的才华。在上官婉儿死后,李隆基专门派人将她生前的诗作收集起来,汇编成二十卷文集,令宰相张说作序。张说给上官婉儿的一生做了八个字的评价:“一日万机,两朝专美。”就是说上官婉儿的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一是武则天,二是唐中宗,她都能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到了极致。在唐中宗时代,喜欢附庸风雅的他专门成立了由才子组成的修文馆,在宫廷里整天作诗,而裁判就是上官婉儿。最有名的一次是709年正月在昆明举行的赛诗会。那天,唐中宗在昆明池游玩,尽兴之际诗性大发,亲自赋诗一首,让群臣唱和,很快就有了一百多篇诗稿。只见最高裁判上官婉儿高高地坐在彩楼上,拿着各篇诗稿仔细研读,一边看一边把淘汰掉的诗稿直接从彩楼上扔了下来。远远看去,一篇篇的诗稿犹如雪片一般纷纷飘落,煞是好看。最后只剩下两篇诗稿留在上官婉儿的手里。分别是当时的两大才子宋之问和沈佺期的。这两人在诗坛的地位不是伯仲之间,而是不相上下。众人紧张之际,只见上官婉儿又将沈佺期的诗稿扔了下来。最终宋之问的诗稿夺得头魁。上官婉儿的理由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结句‘不愁明日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在场的所有人听了都心服口服。透过时光的远景镜头,这一节距离现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岁月的历史车厢早已隐入沉沉的暮霭之中。上官婉儿有幸降临在一个由武则天当担主角的红妆时代,后者成功的励志故事激励了那个时代一个又一个的女强人,她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争先恐后地拥上历史的前台,百花绽放,争奇斗艳。但上官婉儿跟这些女强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她玩弄权术不是为了称王称帝,充其量只是为了自保。作为一个身居高位又没有任何依靠的弱女子,要在动辄五步喋血的朝廷里苟延残喘,她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心机与政治强人们巧妙周旋。说到底,上官婉儿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命运,有时候是最优秀的老师。所以后人对上官婉儿更多的是寄予深深的同情。在她被杀一年之后,太平公主恢复其昭容的身份,按品级安葬,并追其谥号为惠文。从女奴到巾帼宰相,最终,才华卓绝的上官婉儿在广袤无垠的历史星空中拥有了一个属于她的明亮的坐标系,她的故事也被世人演绎成一个个传说,随着岁月的流淌,弥散出诱人的芬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